在通用人工智能开始流行的时候,一些行业就受到了冲击,而且力度还非常大。对一些简单的创作行业,只要不是必须要求有深度创新性的需求,人工智能基本已经可以胜任了相关行业的要求,有一些岗位需求的人员急剧下滑,就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环境冲击的一个缩影。而且,现在这种外延还在延伸。在简单思维的重组、整合、整理、计算、算力等等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势逐渐显现,再加上其独有的持续性特性,替代一些岗位变得越来越简单。一些企业用人成本在压缩,也是因为以前或许要好几个人才能干得事情,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引入了人工智能之后,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胜任,无形中增加了岗位需求的刚性。
企业在控制成本,对人力成本的压缩一直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很多国际巨头的科技企业,只要开始控制成本的时候,基本都是大裁员先行启动。技术进步带来就业市场的新动向已经成为近年来市场的热点所在,随着人工智能可以参与的工作场景的不断增加,以及机器人的逐步“上岗”,就业市场的压力还会延续。马斯克的特斯拉已经计划在明年量产自己的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而据悉率先计划使用的场景之一就是为自己的汽车生产线提供足够的“人力成本”。
目前,市场普遍的预期是,随着人工智能加速重塑白领行业,科技企业正让技术部门与人力资源团队深度协作,共同规划工作结构、技能培训与组织架构的重塑路径。在全球市场的一些巨头中,这样的工作正在加紧布局。据悉,思科首席信息官Fletcher Previn表示,公司正在研究未来员工与虚拟AI团队并肩工作的模式。微软的负责人力的副总裁也从HR战略岗位调任技术体系,以推动22.8万名员工适应AI工具。事实上,这些巨头或多或少地都进行了一些裁员。
虽然,互联网企业一直也在强调,“AI是助手不是威胁”,但是裁员的压力仍然不断显现。微软今年已裁撤约1.5万岗位,普华永道也启动多轮支持类岗位的裁减。10月,美国企业宣布削减15.3万职位,较9月大幅上升,不少公司将成本控制及AI带来的流程再造列为主要原因。包括华尔街和好莱坞都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冲击,很显然,智能化带来的是对千行百业的一种冲击力,如果没有自身的进步和提升,那么任何岗位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当然,当人工智能还不能“包打天下”的时候,企业也在安抚员工的情绪,强调AI将提升效率而非全面替代人类。IDC预计,到明年全球2000强企业中40%岗位需直接与AI代理协作。一些人力主管也表示,“AI是工具,人是力量。”但是,当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悍的时候,对人的需求就会降低。
诚然,AI带来的技术进步并非单纯的技术演进,更是组织管理、工作方式与人才价值观的深刻变革。企业正处在重塑劳动力体系的关键期,既要推动效率提升,也要稳住员工信心,避免恐慌与排斥情绪干扰转型进程。不过,即使再安抚也会对人员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以及人力本身对自身前景的担忧,进而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